孩子不專心一直是令老師、家長頭痛的問題,在學校他們可能常在狀況外、動作慢,全班同學早就抄完筆記在閱讀了,孩子可能連第一行都沒抄完;老師說拿水壺出去排隊,全班同學都開始行動,結果孩子需要被提醒才知道要行動。
在家里,爸媽會覺得孩子每件事都要催、都要提醒,每每想要當個溫柔媽,好好跟孩子說話,偏偏孩子不專心、聽不見似的,總要媽媽變成虎姑婆,吼叫才會回神,想起來自己現在應該干嘛。究竟孩子為何容易分心,有什么方法讓孩子能專心一點呢?
孩子分心
常見原因和解決方法
有些孩子的興趣廣泛,但偏偏有些孩子對什么都不太感興趣,喜歡的就那幾樣,好惡分明,沒興趣的就不想聽,覺得無聊、厭煩,甚至想逃開,這種狀況下,當然不可能專心。
當孩子因為沒興趣、沒動機,而產生分心行為時,大人最重要的,就是要想辦法創造孩子的動機。動機和大腦的激勵機制有關,當孩子感到有外在獎勵或內在成就感時,就容易產生動機。有動機,呈現出來的就是有興趣。
那要怎么讓孩子感到有激勵呢?總不會是都要花錢買禮物吧!其實,最好的激勵應該是出于內在的,例如感到有成就感、感到被重視、被尊重,當然如果孩子一開始的動機超級差時,些許外在獎勵也未嘗不可。
大腦警醒程度太低,孩子看起來就是恍惚、發呆、沒精神;而警醒程度過高,孩子則會過于激動、亢奮、靜不下來,因此警醒程度適中才是最適合學習的,低或高都會讓孩子容易分心當警醒程度低,可以讓孩子做些跑跑跳跳的活動,幫助大腦開機,而警醒程度高時,則可以做些出力氣的活動,幫助大腦冷靜下來。
不是每個孩子在聽講時,都能跟上老師的速度,有些孩子需要較長時間去理解,因此,跟不上的孩子,就會因為不懂而分心。這類的孩子不見得是認知不好,他們只是某些訊息處理較慢,例如光用聽的,有些人就是記不住,但用看得,就很容易記住,這我們通常會說孩子具有視覺學習優勢。知道孩子的學習優勢,就能夠借由調整授課方式,讓孩子跟上腳步變專心。
然而,不是每個課程都能調整的,因此家長配合在家中預習也變得很重要。例如事先了解明日的課程內容,比較復雜的觀念或議題,爸媽可以先跟孩子預習或指導,而每天也都要確認孩子今日的學習內容是否有困難的地方,及時解決,不要拖,孩子才能在第二天的課程中跟上速度。
現在孩子從小就大量接收各種知識,以漢語拼音為例,有些學校小班就開始學,因此孩子到了小一學,會有一種“太簡單,這我都會的感覺”,孩子就不想聽而容易產生分心行為。
遇到這類狀況,當然首先要確認孩子是不是真的都會,如果孩子其實是不熟練的,有可能只是因為重復性高而厭倦,這時的引導方式,就會用前面所提過“沒興趣沒動機”的解決方法。
但如果孩子真的是都會,那么就建議要有教學彈性,可以指派孩子其他有意義的任務,讓孩子看起來跟班上一樣都是在專心學習,實際上孩子在解決的是更高深的問題,讓孩子具有挑戰感會更專心。
這類孩子通常比較自我,不太在意別人在干嘛,老師對全班說的指令常常都沒聽見似的,要單獨對孩子再說一次,孩子似乎才會接收到指令而動作。這類孩子要練共同注意力、情境觀察與理解、心智解讀和社交能力。大人可以多用提問的方式,詢問孩子“現在大家都在做什么?”、“你覺得發生了什么事?”“剛剛有聽到什么?”,讓孩子觀察情境并表達。
此外多玩猜謎的游戲、比手畫腳,這都能增進心智解讀的能力。而多進行團體游戲,例如一二三木頭人、老鷹抓小雞等、鬼抓人等,這有助于共同注意力的發展。
有些孩子事情做一做就忘了接下來要干嘛而分神,這類孩子在家寫作業通常很慢,好不容易拿了作業出來,應該要寫四頁,結果可能寫完兩頁,就一副忘記還要翻頁再寫似的,開始東摸西摸,而爸媽看到的景象就是寫作業分心。
這種忘了自己要干嘛,但提醒后又能記起來是要寫作業的情形,是工作記憶問題,也就是說明明是正在進行的事,但告一段落或一分神,就忘了下一步驟要干嘛,或忘了要回神來繼續完成事情。這類孩子建議可以先將接收到的指令或接下來該進行的事,在腦袋中先演練一遍流程,這能讓孩子的工作記憶更牢固,而實務的常見做法,是請孩子用自己的話把等等該做的事情說出來,這能確認孩子是有思考過的。
此外也可以運用多感官策略,例如運用圖示、鈴聲或諧音等來幫助自己記憶該做的事與步驟。此外,這類孩子適合多閱讀,閱讀后學習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說出來,對于工作記憶的增進也有幫助。
提醒各位爸爸媽媽,容易分心的孩子,是非常需要注意飲食、睡眠、運動和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的,因此當覺得孩子有分心問題,可以先看一下孩子有沒有這些問題,然后同步參考上述的解決方法來改善喲!
通過量表評估結果,家長們可以從專注力、閱讀能力、書寫能力、動作協調、社交等方面客觀了解孩子的能力發展狀況哦~
Copyright © 2018-2020 cntyms.com 導兒有限公司 |粵ICP備17032227號-1 | 學困家長的學習平臺 | 公司地圖 | 網站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