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媽在這四種常見情境里
無形中可能構成
親子間的情緒勒索
關系看似緊密
卻使親子間的距離越來越遠
根據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蘇珊?佛沃(Susan Forward, Ph.D.)提及,情緒勒索是指「當人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時,以威脅或利誘手法企圖掌控另一方、迫使對方順從,來達到自己的目的。
不論愛情、親情、友情、職場關系等,都有可能發生情緒勒索。親子間的情緒勒索,常見的有以下這四種行為:
★不合己意,怒氣就會直接爆發
★因沒被順從,而折磨或虐待自己,使孩子得到心靈上的懲罰
★打悲情牌來增加孩子罪惡感,迫使遂其所愿
★提出孩子向往的東西,來誘使他們聽話
「情緒勒索」普遍發生在生活中,特別是親子關系,更是頻繁出現。
例如,當爸媽對孩子說「我是為你好,才這樣做」「你最好想清楚,不要到時才來求我幫忙」時,表面上說的很好聽,背后卻隱藏著:「接受我的建議與指示,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,否則后果自負?!?nbsp;
長期處在情緒勒索的情境中且程度嚴重時,勒索者與被勒索者的關系看似變得緊密,相處的氣氛卻轉為緊張。一旦爸媽總以帶有勒索意味的說(做)法來左右孩子、讓他「聽話」,可能產生難以彌補的副作用。
父母不斷地「勒索」孩子,會造成他們缺乏自我。
孩子為了要能符合大人的期待,不斷接受父母的支配與掌控,久而久之,自然會覺得自己很軟弱、無用、一無是處,自尊與自我形象也會逐漸被瓦解。
要是孩子習慣將不快樂的感受隱藏起來,常會以沮喪、焦慮、暴飲暴食、頭痛等生理不適呈現。因不確定把感受(尤其是憤怒)說出口會被如何對待,進而將情緒內化,轉化成沮喪。額外的心理壓力與各種負面情緒,也容易對孩子造成生理影響。
為了防止自己受到傷害或產生難過的情緒,孩子會開始防備父母的再度勒索,如壓抑自己的情感、不愿跟父母分享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等。
父母對子女的情緒勒索,反應父母的內心狀態。
親子間的情緒勒索,是一種難解的問題。為了迫使孩子順服自己,爸媽可能會使用各種手段,剝奪孩子的自由選擇權。
父母之間的恨、渴望與失落,逐步移轉到孩子身上。孩子的出現提醒著雙方關系的拉扯與破裂。大人慣性且不自覺將壓力釋放給孩子、借此干擾對方,縱使如愿,也傷害了孩子。
部分的父母之所以出現「情緒勒索」的作為,可能原因有以下三種:
★童年時的某些經驗,延續到長大成人后的失落感與依賴感
為了不想再承受或經歷被拒絕、被遺棄、被忽略的類似經驗,因而選擇對孩子情緒勒索,藉此控制或支配孩子的做法與想法。
★把自己的所作所為,合理化成「都是為了孩子好」
即使是使用了錯誤的方法,可能或已經傷害到孩子(生理心理都算),大人也不會為此而感到內疚或罪惡。這類型的爸媽總是以為這樣做,是為了要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。
★對已分離的另一半放不下,希望透過孩子繼續與對方維系關系
即便對于這段關系的感受是負面的、不好的,仍希望盡可能透過孩子,與另一半保有緊密的聯系感,進而形成一種單向的情感連結。
若已出現情緒勒索,爸媽應該謹慎面對。
從孩子的角度出發,認真看待且認同他的需求,是預防情緒勒索的必要條件。畢竟,孩子是獨立自主的個體,總有一天會有自己的世界、建構自己的家庭,年紀較小他們也許只能概括承受,但長大的他們,勢必會選擇離開充滿壓力的環境,或只與關系良好的一方保有緊密互動。
試著用以下方式進行修正:
★ 大人要理性地對話與溝通:
夫妻間為了孩子,應該理性溝通,避免互相猜忌,或以自己的想法揣測對方,才不會讓孩子成為雙方爭吵之下的犧牲品。
★ 設想孩子處境,聽聽他的聲音:
不論爸爸或媽媽,都是孩子成長路上很重要的人物。用孩子來證明對方的不好,對孩子有害無益。傾聽孩子聲音,了解他恐懼、擔心的原因,檢視自己是否給予孩子太多壓力。
★ 找專家或相關機構協助:
有時,最大的問題在自己身上。想看到對方過不好,對自己并無好處。不妨找個咨詢師或社工師談談,從自己的問題與傷口著手,或許是解開內心壓力與不悅的最佳辦法。
通過量表評估結果,家長們可以從專注力、閱讀能力、書寫能力、動作協調、社交等方面客觀了解孩子的能力發展狀況哦~
Copyright © 2018-2020 cntyms.com 導兒有限公司 |粵ICP備17032227號-1 | 學困家長的學習平臺 | 公司地圖 | 網站地圖